文 | VB动脉网
最近,实验猴又涨价了。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近期发布的食蟹猴采购中标公告显示,50只猴中标价为460万元,单价为9.2万元。几天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用猴采购项目也发布公告,9只食蟹猴中标价为83.7万元,单价为9.3万元。这意味着,实验猴的市场均价又回到了10万大关,虽然不及巅峰期的20万元一只,但相较于过去两年5-8万的单价还是有很大涨幅。
这在昭衍新药近日发布的半年报中也得到了验证。2025年上半年,昭衍新药实现营业收入6.69亿元,同比减少21.28%;实现归母净利润6093.24万元,同比增加135.9%。收入减少但利润却大幅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物资产自然生长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简而言之,就是销量不变,但单价提高了,这带动了净利的增长。
图1.工信部发文将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依赖
而就在实验猴价格快速回暖的同时,行业的另一边却在紧锣密鼓地推动替代动物实验的法案。2025年4月3日,中国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将“动物模型数据挖掘与虚拟动物实验”列为关键技术场景,旨在通过数智化手段减少对活体动物的依赖。一周后,FDA也迅速发布《减少临床前安全研究中动物测试路线图》,系统性地提出了通过“新方法学”(NAMs)替代传统动物实验的战略框架。
于是,一个关键性话题迅速在行业升温:天价实验猴何时能真正“退休”?未来最理想的替代方案又是什么?
2022年,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一份实验猴采购单显示,40只实验猴的采购预算金额为728万元,均价高达18.2万元/只。即便如此,市面上仍然是一猴难求,据悉,当时部分交易甚至会私下加价至每只23万元以上,但依然是“有价无猴”。
而就在这种极度的供需失衡之下,整个医药行业很快掀起了一波“养猴潮”,不仅大量企业会跨界下场,甚至连不少投资人也都亲自参与其中,纷纷出资建设养猴场。那么,为何“实验猴”会在一夜之间成为行业奢侈品呢?
图2.Neuralink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让实验猴用“意念”控制游戏画面
这得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实验猴具有必要性,是临床验证的关键一环。1938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要求药物上市前,必须通过动物体内的安全性测试。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必须用猴”,但作为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猴形态和基因与人类最为接近,因此是应用最广的实验对象。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实验猴每年的需求量已从2013年的不到1万只涨到2024年的4万只左右,10年间增长了近4倍。
其次是供需关系发生显著变化,推动实验猴价格水涨船高。据悉,一款新药的毒理实验环节需要大约40只实验猴,如果还要做药物代谢试验,大约还需20只,也就是说,一款新药临床前研究平均需要用到至少60只实验猴。而在2021-2022年期间,刚好又是我国创新药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两年共获批68款新药,这使得实验猴用量陡增。
但彼时,我国具备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在营猴场仅57家,再加上繁衍周期以及老龄化影响,能够供应市场的主力猴(4-10岁)并不多。另外,又因为“口罩”关系,无法从泰国、老挝、越南等食蟹猴主要产地进口,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实验猴的供不应求,进而导致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最后一点则是因为行业的不规范,给了资本炒作实验猴天价的空间。对此,某药企研发负责人谈道,“事实上,我国实验猴产业基础相当薄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近乎处于原始发展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团队在做这件事,并且养殖的方式也非常传统,另外行业也缺乏标准和规范性,所以当实验猴突然成为市场稀有品的时候,就有了坐地起价的操作空间。”
图3.2020-2024年昭衍新药营收及净利变化(数据来源:年报)
不过,这波浪潮来得快去得也快,进入2023年后,随着整个资本市场遇冷,实验猴的价格也急转直下,甚至一度低至5万元一只,较巅峰期直接腰斩了近4倍。这也因此让昭衍新药的业绩遭受重创,根据年报显示,2024年昭衍新药营收20.18亿元,同比下滑15.07%;归母净利润0.74亿,同比下滑81.34%,已经站在了亏损的边缘。
而此次价格的再度回升,无疑又让昭衍新药获得了短暂的喘息。当然,这一次同样是因为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CRO的强势复苏带动了实验猴的需求上涨;另一方面因为过去几年的过度消耗,再加上市场寒冬也淘汰了很多生产企业,实验猴又一次成为了行业稀有品。
2022年9月,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了《FDA现代化法案2.0》,允许新药IND(临床试验申请)申报中使用器官芯片、计算机模型等非动物方法。这意味着,临床验证不再局限于动物实验,还可以采用细胞实验、生化实验等手段。
图4. FDA多次发布替代动物实验政策
这一历史性政策无疑敲开了替代动物实验的大门,之后的几年,行业又相继颁布了多个重磅条例。2024年4月,美国FDA计划逐步淘汰在新药IND申请阶段的动物实验,转而采用AI建模、类器官等替代技术;2025年1月,美国FDA官网发布关于使用AI技术支持药物和生物制品监管决策的指南草案,旨在为药品和生物制品的开发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使用AI支持监管决策的建议;2025年4月,FDA发布《减少临床前安全研究中动物测试路线图》,系统性地提出了通过“新方法学”(NAMs)替代传统动物实验的战略框架。
而在一个个突破性的政策中,不难看出FDA迫切想要取代动物实验的决心。那么,这样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已经沿用近90年的动物实验为何会被突然放弃?
首先当然是站在成功率的角度。2021年的一组数据指出,旨在评估人体安全性的I期临床试验,成功率约为50%,也就是说,即便经过了动物实验的检验,依旧有一半药物对人体不安全。而剩下一半药物,在评估有效性的II期临床试验中,超过七成以失败告终。折算下来,每100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分子,会有90个倒在这两个阶段。由此可见,动物实验用于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是出于成本上的考虑。前文曾提到,一款新药临床前研究平均需要用到至少60只实验猴,如果按照当前的市场均价10万元来算,那么一次动物实验至少需要花费近6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还不包括实验前期的养殖成本以及后期的处理成本。这笔巨大的开销,对于很多创新药企业来说无疑都是沉重的负担。
最后则是源于伦理方面的争议与挑战。据悉,每年约有1亿只脊椎动物在世界各地进行实验,虽然近些年科学家对这些实验动物进行了一定的人文关怀,比如会打麻药来降低实验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但这仍然不够,不少行业人士对此还是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比如欧盟,早在2004年就明确禁止对成品化妆品进行动物实验,之后在2009年和2013年又分别扩展到成分测试和销售禁令,意在全面取缔动物实验。
图5. NIH资助非动物模型的研究项目趋势(1981-2024年)
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谈道,“事实上,行业取代动物实验的讨论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一方面是这一传统模式当前确实存在很多局限性,包括成功率低、成本高昂、伦理争议不断等;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像类器官芯片、AI模型等创新技术逐步取代动物实验的可能性。”
先说类器官芯片,这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动物实验的一项技术。2022年8月,FDA批准了全球首个完全基于类器官芯片研究获得临床前数据的新药(NCT04658472)进入临床试验,这是类器官芯片替代动物实验首次被官方认可。
所谓“类器官”,其实是一种利用成体干细胞、多能干细胞或组织祖细胞在体外培养形成的三维细胞培养物,可模拟真实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其显著优点是在于能够短时间内构建出高度模拟人体内真实情况的体外培养模型,过去人体大部分腺体及肝脏、肾脏和肺等类器官都已被成功构建。
AI模拟试验则是另外一条路径。据悉,AI预测模型是通过算法模拟药物代谢路径,加速毒性预测,其重点在于根据人类的真实数据进行建模,能够预测安全性、免疫原性和药代动力学,在提高成功率的同时减少对新动物实验的需求。近几年,FDA一直在鼓励企业提交NAMs数据,其目的就是尽快建立NAMs数据库,从而加速AI模拟取代动物实验的进程。
对于这一趋势,某药企研发主管表示,“在新技术浪潮和伦理诉求的推动下,再叠加相关政策不断落地,动物实验显然已不再是唯一选项,类器官芯片及AI模拟试验等新模式正加速成为可靠的替代方案。”
事实上,一些实验动物生产企业也嗅到了这一商机,包括查尔斯河、昭衍新药等头部标的,近些年都在大力投资和探索多种非动物测试和新颖方法。据悉,查尔斯河最新的替代项目是希望通过投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来寻找药物候选分子,并与政策制定者合作,推动动物替代实验方案获得监管机构的更广泛接受。截至目前,查尔斯河已为此投入超5亿美元,未来还将继续加码。
在FDA宣布将逐步淘汰动物实验猴后,行业里有一半是支持的声音,而另一半则表达了强调的反对,并认为这是在开科学的倒车。一位FDA官员就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公开发文表示,“这简直是我从业以来遇到的最荒谬的事,这个决定草率又愚蠢,非常的不合理,未来的药品可能会因为缺乏动物实验而变得没有保障。”
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FDA不堪动保组织施压的“缓兵之计”。莱林克合伙人投资银行的分析师在写给投资者的报告中就谈道,“FDA的这一声明更多的是一种公关行为,而非真正的政策变动。短期内,我们预计这对制药企业的临床前测试几乎不会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说,替代不会那么快到来。
这些判断的背后必然有其依据。一方面是从技术成熟度的角度来说,现阶段的类器官芯片以及AI模拟试验等,都无法完全支撑对复杂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精确模拟与预测。
以类器官芯片为例,其当前就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培养类器官的异质性、类器官无法模拟真正的人体器官等,要实现完全替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此,某药企研发人员表示,“类器官就是一个培养出来的细胞团,既没有神经又没有血管,也没有内分泌机制,怎么可能完全替代动物实验呢?”
AI模拟同样饱受质疑,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NABR)主席Matthew R.Bailey就公开表示,“这些AI替代方法尚未完全准备好成为焦点,因为其还存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AI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现有数据的提取,但目前还没有任何AI模型能够完全复制完整生物系统的所有未知领域,而未知变量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的阻碍则来自行业对于类器官芯片以及AI模拟试验等创新技术的不信任。虽然近几年动物实验替代的讨论如火如荼,但不少药企仍然表示,在替代方案完全成熟之前,自己并不会真正放弃动物实验,因为相比于高额的CRO费用,临床失败的代价显然更大。另外,即便FDA真的完全淘汰了动物实验,药企也依旧会进行动物实验,以满足全球其他监管机构的要求。
除此之外,无论是类器官芯片,还是AI模拟试验,其目前都缺乏普遍的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标准、关键性能指标、数据报告模板和参考物质等关键规范,而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可靠性被反复验证之前,药企必然会更加谨慎。
事实上,FDA虽然近些年动作激进,但也并没有要求一夜之间取消动物实验。在FDA所制定的目标当中,1~3年内利用国际现有数据减少重复动物实验,将单抗动物实验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3个月。同时,逐步建立NAMs数据库,并在5年内将NAMs数据库形成默认标准,在NAMs无法解决科学问题时使用动物实验。
所以说,替代动物试验其实是一场渐进式革命,它毫无疑问是未来的一大趋势,但它并不会突然降临,或者一夜之间就彻底改变,而是需要持续的技术探索,并深入研究、积累数据和广泛验证,直到真正达成行业共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热线网 赣ICP备20250555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