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7期内容
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4%,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最新研究证实,社会隔离与孤独感正通过隐秘的生理通道,悄然增加糖尿病恶化及罹患并发症的风险。当医患双方着力优化降糖方案时,是否忽视了一些影响血糖的“隐形变量”?家庭和社会因素在血糖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孤独的“毒性”有多大
这已经是65岁的张女士一年中第三次因血糖失控入院了。看着她居高不下的血糖数值,内分泌科医生感到很困惑。详细了解后医生发现,张女士唯一的女儿远在海外,独居生活让她的健康管理漏洞百出: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正经饭,连续一周不出门活动。这些生活细节像隐形的推手,让她的糖尿病悄悄恶化,视力模糊、手脚发麻等并发症接连出现。
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重点会放在血糖监测、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社会隔离与孤独感。这不仅会让人心情低落,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显著增加糖尿病人群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024年《美国肾脏病杂志》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通过对2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7年的追踪,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社会代谢”现象:长期处于独居状态且社交匮乏的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社交活跃者提升13%,而主观孤独感强烈的人群,风险也上升12%,这一影响甚至超过了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久坐不动等。
该研究的负责人指出:“社会隔离使神经病变风险激增31%,相当于每天吸15支香烟的神经毒性,而孤独感导致眼底微血管被侵蚀的速度比单纯高血糖快1.8倍。”当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孤独症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时,会发现其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减少22%,这与患者自述的视力模糊症状高度吻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孤独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毒药”。
为什么孤独会“腐蚀”血管
社会隔离是如何导致血管被“腐蚀”的?可大致总结为三个原因。
健康行为“破窗效应”。孤独引发的自我调节崩溃远超想象。孤独者更容易陷入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在这部分人群中,吸烟、酗酒的比例更高;运动量减少,静坐时间过长;睡眠质量差,夜间易醒或失眠等状况较正常社交人群更为明显。一项调查显示,在孤独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暴食的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2.3倍,漏服药物的风险增加57%,每天静坐时间长达9.2小时。更危险的是,孤独感会改变味觉感知,孤独者摄入高糖食物的快感反应会增强28%,形成“甜蜜依赖”的恶性循环。
压力激素的“长期轰炸”。长期孤独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属于人体自身分泌激素之一,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破坏血糖稳定性,加剧胰岛素抵抗,同时使患者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炎性介质会像“酸雨”般腐蚀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微血管硬化。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负重”。孤独感常伴随抑郁、焦虑,进一步抑制免疫调节功能。此外,社会支持不足者往往更少主动监测血糖或就医,会导致延误病情的状况发生。当患者觉得被世界遗忘时,他们的疾病管理意志也在减退。血糖监测频率下降,延迟就医风险升高,这种自我忽视往往导致本可预防的并发症因“无人可诉说”而延误治疗。
从“血糖管理”到“综合管理”
面对如此困境,医生与患者能做什么?
早期筛查:医生在问诊时除常规内容外,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对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尤其对于独居超过2年、每周社交互动小于3次的“高孤独风险”患者,应优先纳入筛查范畴。可以询问“过去两周是否有人帮您购买药物”“遇到困难时有几个可倾诉对象”“每周参加社交活动几次”,这便于早筛查早干预。
用“小圈子”对抗“大风险”:鼓励患者加入糖尿病互助小组(线上/线下),如糖尿病病友微信群等,分享控糖经验。也可以多参加社区或者相应团体的社交活动或体育运动。
家庭支持的“精准干预”:家属定期陪伴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减少“健康管理孤独感”尤为重要。让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避免过度关注疾病本身,多聊生活趣事,缓解心理压力。可以采取3×3的模式:每日3次非疾病话题交流(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共同健康行为(如一起准备控糖餐),每月3次家庭社交日(如参观博物馆/短途旅行),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及正向引导。
科技助力打破“隔离墙”:通过智能手环监测社交活动频率(如每日对话次数、外出时长);通过健康App参与虚拟社群互动,获取情感支持。
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最新医学观点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就像“天然降糖药”。对抗糖尿病,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还要打开心门。有时候,最好的控糖药就在棋牌室或者广场舞里。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社会关系的修复与心理状态的改善,可能成为与降糖药并行的新“处方”。目前,英国已试点“社交处方”制度,医生可开具“参加园艺治疗课程”等非药物处方;杭州某社区正试点“1+1+1”(1名医生、1名营养师、1名心理顾问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健康管家模式,助力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孤独伤身:社会隔离加重糖尿病》
作者: 穆志静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热线网 赣ICP备20250555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