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102岁的宋国良坐在家中客厅沙发上,胸前佩戴着写有“抗战老兵”字样的绶带和4枚纪念勋章,崭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格外醒目。
宋国良是东兴区椑木镇人,1943年参军,成为了一名担架兵。在鄂西会战期间,他主要负责转运伤员。战争结束后,他还参与了建造营房、医院等工作。抗战胜利后,返回内江。
抗战老兵宋国良(摄影:郭建辉)
父母早逝学做木工
19岁时入伍成为担架兵
宋国良住在大儿子宋伯树的家中,这是一栋6层的居民楼,他们家在顶层。走在前方带路的宋伯树说:“老爷子上午、下午都要出门耍,一天上下4次。”
楼顶阳台,宋国良正坐在摇椅上休息,他穿着红色中式服饰,白发稀疏,身形清瘦。地上一只黑色的小猫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一人一猫,画面很是温馨。
宋国良喜欢在阳台休息
在儿子的搀扶下,宋国良缓慢起身,佝偻着身体,缓慢地走进客厅,和记者聊起了往事。
宋国良出生于1923年7月16日,在他13岁和14岁时,父亲、母亲相继去世。生活困难,他只得去投奔姐姐,帮姐夫干农活。
1943年1月,当时才19岁的宋国良在东兴区椑木镇学做木工,征召入伍后,随部队步行到了重庆,然后从重庆到了湖北恩施,训练了一阵后,他成为了一名担架兵。
宋国良带着纪念勋章
每天行军60里
将伤员从前线抬到后方
回忆起抗战经历,宋国良说,那时物资条件有限,发放的米、油、盐都很少,填不饱肚子,每天还要行军。
鄂西会战期间,宋国良每天的任务就是将伤员从前线抬到后方,一天要走60里路。老人清晰地记得,抬伤兵是3个人一组,其中两人一前一后抬担架,另一人休息,随时准备轮换。沿途都是小路,上坡、下坡都需要格外小心,不能让伤员摔下来。
“惨得很,都是伤得很厉害的人。”看着战友浑身是伤,宋国良只能默默地加快脚步,尽量快一点把人送到后方医院。
说到激动处,老人接连咳嗽,话语也不太清晰。
宋伯树接着转述道,大约抬了一个多月的伤兵后,父亲又被部队派去参加修建工作。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父亲才离开部队。原本想回到内江,可是因为路费不够,走到重庆酉阳县时,他帮人干了两年活,直到凑够了路费,才返回家乡。
教育子女遵纪守法
儿子受其影响参军报国
1947年,宋国良回到家乡内江,成家后,生儿育女。之后,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轻时,在老家帮村民干了不少实事。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要遵纪守法,要爱国。我也听父亲的话,18岁就到部队当兵。”如今,已经年过6旬的宋伯树回想起当初参军的决定,眼神里依然透着坚定。
在戍边的那两年,宋伯树也上过战场。每次在仗打到最吃紧的时候,他总会想起父亲参加抗战的艰辛。“当时就想着,大不了就是一个死嘛。”这份不惧牺牲的勇气,让他扛住了守卫边境的生死考验。
宋国良的老伴已经离世多年,如今,还有三个子女轮流陪伴在身边。老人依然保持着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出去走走,在茶馆喝茶,去场镇上溜达。他一般不会主动提起那段烽火岁月,但是如果有人问起,他还是会骄傲地告诉大家:“我是一名担架兵。”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热线网 赣ICP备20250555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