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战争总动员响彻华夏大地。年仅18岁正在静宁中学读书的靳恒德,毅然放下手中书本,怀揣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从宁静的校园奔赴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他以青春为笔、赤诚为墨,在烽火岁月里书写下可歌可泣的抗战篇章,用行动诠释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1925年,靳恒德出生于静宁县细巷镇慕岔村小庄社,2024年9月6日去世。1943年7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当时年仅18岁,正在静宁中学读书的他,听闻“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战争总动员号召,内心爱国的火焰瞬间被点燃。提及当年投笔从戎,靳恒德这样说:“生死问题根本就没有考虑,同学们都是一拥而上报名,同班报名的要一二十个呢。你报名吗?嗯。我也报呢,走,大家当兵走。”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那个时代青年学子们炽热的报国之心。靳恒德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书本,毅然投身军营,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从军后,靳恒德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潜力,被遴选到第八战区西北训练团代训三个月。代训结束后,他被分派到第八战区政治部政工大队,肩负起抗日宣传的重任。在政工大队,他和战友们每日忙碌于传递抗战前线的消息。
“每天早上有一个人,到电台抄前方的新闻,然后把新闻写到七八个黑板上,背出去在兰州城到处挂着,晚上再收回来,每天都是这样做的。”对当年的抗日宣传工作,靳恒德记忆非常深刻。
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意义非凡。通过一块块黑板,他们将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抗战局势的最新进展,传递到兰州的大街小巷,鼓舞着后方民众的抗战信心,凝聚起全民抗战的强大力量。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靳恒德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他的故事,是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共赴国难的缩影。他以笔为戈、以墨为剑,在宣传战线上与敌人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斗争,用热血和信念守护着祖国的山河,让青春在抗战的烽火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他的抗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抗战胜利后,靳恒德被保送至成都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后进入中央军校,1950年入西南军政大学,结业后参与成渝铁路建设。(记者 罗瀚 柴王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热线网 赣ICP备20250555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