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关闭


首页 实时讯息

陈振濂:历史视野下当代书法的创作实践、分类模式与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5-07-27 16:12:00 阅读:0 次

潮新闻客户端

/ 7月27日上午,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主讲的《历史视野下当代书法的创作实践、分类模式与未来展望》在杭州市余杭区文化馆开讲。

“蒲公英”的书法美育新理念和当代“书法创作学”科研主题的公开课,在此次培训中作为两个核心内容,得到了师生们充分的关注和探讨。

陈振濂老师作为主讲人,与学员们分享了“书法美育”蒲公英计划主张的“审美居先,爱上书法”的时代新理念,和对书法创作需要以理性科研思维面向未来的新看法。同时回溯和强调了当代书法创作百年以来所经历过的几个重大阶段。并据此提出了提高书法“认知”的一连串核心问题。此外,陈教授还具体讨论了书法创作的各种当代可能性,包括以何种姿态眼光在社会基层系统中传播中国的书法艺术,及如何理解书法创作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将讲座内容摘要与读者分享。 /

遍观目前以展赛系统的普遍意义上的各种做法,其立场是消费“已有”,但尚未产生依靠科研探索精神而通过学理逻辑推衍出的“未有”。

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是:比如一个作者为向国展投稿,选一个古诗文内容,拼命写、反复写50张作品,从50张中挑选自己认为最优秀最优秀的1件作品投稿。这1件如果中选即参展获奖了,那自然算“创作”。而另外49张没选上的,逻辑上当然不是“创作”。事实上常识告诉我们,不可能有50件重复的“创作”。但其实,49+1是同一个操作(书写)流程并无差别;为什么作品1号因为中选就算创作?而作品2-49号就不是创作?在美术中,“习作”与“创作”是有清晰边界的。但在书法中,我们现有的认知很模糊很幼稚。

此外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创造力”这个词。对于“创作”的定义,分为“创”与“作”两个方面。目前大家都重视“作”而忽略“创”:忽略“原创性”和“创造力”检测。有“作”而无“创”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是部分国展省展市县展,许多都是表现为同样缺“创”的“仿书”展样式,令人失望。

此外,对于宏观的书法历史视野和事关当代的艺术发展规律过程,也需要予以深入理解。

陈振濂老师点出了当代四十多年来已经产生了各种迥然不同的书法类型,追根溯源,因各自价值观不同而有明显表现差异的事实,并探讨了未来可能被确立的新的创作模式的必需的构成要素。还据此指出书法评论与接受(关联评审学)即“评价标准”问题。从书法技巧的熟练程度、视觉形式表现力、确定内容主题等角度,检讨目前仍然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陈老师提到了书法创作与评价的已有历史和现状。以民国初年书法直到当下的各种典型表现为例,强调了客观环境生态对书法评价形态反向制约的重要性。今天的书法创作家,特别是站在巨匠大师的高度,尤其需要具备“代表作”意识。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极其注意尽量达到创新思维和形式语言表述之间的各种重要指标;而不是一味“惯性书写”千篇一律。书法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其他艺术没有的挑战:比如书法技法与书写形式书写内容的重复性一直是一个“绝症”。但正是今天“展厅文化”(而不是书斋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基因的转变,逼迫我们今天意识到:努力争取达到每创作一件作品要“不与古人同、不与时人同、不与自己过去同”的新时代的要求。

此外,今天这个时代,不仅仅是要求个人(书法家);当书法艺术进入“展厅文化”时代,有关书法艺术展览的主题策划与组织建设,必然会更需要注重展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陈振濂老师在与学员们讨论书法展览的办展理念的同时,还深入探讨了书法展览的“策展”与书法创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现代书法展览“生态”中,每一件作品的定位,不再是个体化的内省的学问修养;而是外射的“竞技”“争胜”关系。此外,师生间还讨论了展览的规则制定意识,以及如何在“竞技”中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态的稳定。陈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书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构建专业教学体系的《大学书法教材集成》15册,与立足“书法美育”启蒙的《书法课》8+ 8册的体系化成果。

对书法进入展厅文化时代,高等教育具有为当代书法作奠基、定位和提供价值判断的关键作用。

课堂上,陈老师还讲解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出现的书法创作领域中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和价值观,并表示无论哪一个流派,其实都在直面包括挑战、启示、交叉融汇和互相碰撞在内的根据各自立场作出的回应。

陈老师强调了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A I在书法创作中的渗透以及它将会如何去改造、改变、改换我们既有的思维惯性。尤其是会重新定义书法家的“创造能力”;而古人则完全无法想象和梦见。

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包含了几个命题:①从古代书法到当代书法的转变,②日韩海外书法与中国的发展相关联。③中国书法古代经典与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衔接问题,④以及⑤书法艺术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可以想见:未来的书法创作、展览,会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书法作为艺术,将会有无限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顶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热线网 赣ICP备20250555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