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关闭


首页 实时讯息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丨浙大西迁:一片茶叶延续两地情缘

发布时间:2025-07-09 10:16:00 阅读:0 次

湄潭

这片黔北净土

为浙江大学提供了

一段相对纯粹的时光

而浙大师生的到来

也为湄潭这座小城

带来了科学文化的种子


1939年,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农业等专家来到湄潭,筹建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

1940年,浙江大学迁至湄潭。竺可桢、苏步青等一大批学界精英与中央实验茶场共同组建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为贵州培养了上百名茶叶专业实用技术人才。

落户湄潭的中央实验茶场和西迁而来的浙江大学不期而遇,合力推开了中国现代茶叶的第一扇大门,使湄潭成为了中国现代茶叶科学研究和生产的第一个实验场。

“在随后的时间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学生们就在中央实验茶场实习。同时,他们做出的很多关于茶产业的实验数据,也与茶场共享。”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宪忠说。

在与中央实验茶场合作期间,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制茶技术。他们将湄潭苔茶的原料以浙江龙井茶的加工工艺炒制,研发出一款名为“湄潭龙井”的新品,也就是如今湄潭翠芽的前身。

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回迁杭州,中央实验茶场留在了湄潭,部分浙江大学毕业生也选择留下来,用他们的知识继续改变着湄潭茶的历史。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的近代茶学科学家邓乃朋便是其中一位。“20世纪70年代,在湄潭象山茶园,邓乃朋和同伴们做了一个密植免耕技术实验,不需要松土就能让茶苗长起来。这项技术见效后马上在周边省份引起轰动,很多人专程过来学习密植免耕技术。这项技术后来还得到了国家奖励。”张宪忠说。

一份份报告、一项项实验,成为湄潭茶走向世界的奠基石。

唐诗江是湄潭翠芽手工制作技艺的第十代传承人,他的师傅是当年中央实验茶场的一名工人。对唐诗江来说,坚持手工制茶,不光是在传承技艺,更是在续写80多年前浙大西迁的故事。

湄潭翠芽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湄潭茶不仅见证了浙大西迁的历史,也凝聚了“求是精神”与茶人智慧。如今,湄潭拥有60万亩的生态茶园、700多家茶企和30.34万名茶农,2024年茶叶总产量达6.94万吨,产值69.13亿元,位居年度茶业践行新质生产力县域榜首。

从中央实验茶场的建立到湄潭翠芽的诞生,这段跨越80多年的情缘,将浙江大学与湄潭紧紧联系在一起,在黔北大地续写着新的篇章。


记者:杨梦云 杨云飞

编辑:甘露瑶

返回顶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热线网 赣ICP备20250555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