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关闭


首页 实时讯息

退役,他们也是“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5-07-01 08:59:00 阅读:0 次

“你看这料,还软乎乎的!”夏日清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赤松茸种植基地内,“新农人”王林与蒋红军正在查看培养料,最后一茬的赤松茸刚完成采收。

4年前,王林在当地主办的“老兵新农人”培训班上结识了同为退役军人的蒋红军,从此开启了种植赤松茸的创业之路。这位曾经的武警战士,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菌菇大王”。

在淮阴区,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据统计,截至目前,当地共有78名“兵书记”、187名“兵委员”、357名“兵农人”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

菌菇种植渐成气候,王林尝试“触网”带货。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创业富民风景线

谁能想到,如今带领20多名村民致富,菌菇种植面积100余亩,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的“菌菇能手”王林,4年前还只是个农业领域的“门外汉”。

“我做过啤酒生意,还当过工地施工技术员,最初事业发展并不顺心。”王林坦言,转机出现在2021年淮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的“老兵新农人”培训班上,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新风讲解的食用菌种植基础知识,点燃了他的兴趣。

课后,王林与同期参加培训的蒋红军相识,相似的军旅背景和对农业发展的热情,让他们迅速找到了共鸣。蒋红军还分享了自己的乡村创业经历和初步探索,更给了王林投身农业的信心。

同年,王林承包了5亩地小试牛刀,种植了平菇、鸡腿菇和猴头菇等。经过实践对比和市场调研,王林发现了赤松茸的优势:环境耐受性好,投入产出比高。王林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算上菌种、原料、人工、设施,赤松茸每亩投入成本约5000-8000元,产值却可达1.5万-3万元。”

作为王林菌菇事业领路人,蒋红军与他有着相似的经历。2019年3月,经过层层选拔,蒋红军被淮阴区委组织部招录为首批乡村“振兴专干”。

彼时的刘河村,“村里多是老人小孩,年轻人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仅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2.2万元。”像淮阴区许多村庄一样,这里产业匮乏,主要靠传统的一稻一麦种植。

2020年,在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强兵兴业”工程“兵书记”培训班上,作为学员的蒋红军与授课专家王新风教授交流后,敏锐地捕捉到了食用菌产业的新机遇——发展淮河以北地区的“稻菇轮作”模式。

几经沟通,刘河村与淮阴师范学院达成合作,开展“稻菇轮作”栽培示范项目。首期试种了3.5亩赤松茸,产量喜人。然而,丰收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赤松茸在当地是新鲜事物,销路成了大问题。

蒋红军没有气馁,随即带领村干部奔赴上海、无锡、常州、南京等地农贸市场,学习解决赤松茸分级销售等问题,最终找到了可靠买家。同时,又学习了淮阴师范学院提供的拥有自主专利的“低温覆土栽培食用菌促生剂”,有效帮助菌菇适应环境,提升品质。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蒋红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林。

淮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朱自忠称,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重点推出“尊戎江淮”品牌战略,还联合区人社局精准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塑造区域品牌,一批军创企业脱颖而出。“像蒋红军创办的‘淮田’品牌就与盒马鲜生、京东合作,赤松茸已经销往长三角地区20余个城市。”

在新渡口街道办朱集村,退役军人李焱焱的“智慧果园”风生水起,这种“数字+农业”模式使果园产量提升40%;退役军人杨炳坤,在丁集黄瓜产业种植示范基地,用一根小黄瓜带领村民走出产业强镇、富民的新路;“兵书记”高刚在三树镇四门闸村的千亩荷塘,带领村民栽种藕苗,种下“荷虾共舞、富美乡村”的美好愿景……退役军人创业富民的幸福花在这里遍地绽放。

在“马头大集 爱在淮阴”市集活动上,退役军人有自己的专属摊位。淮阴区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振兴“生力军”

退役军人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背后,离不开淮阴区的一套系统“打法”。

平台搭建是第一步。在淮阴区马头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有一间特别的“军创小院”。这里集聚了退役军人中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采取“资源共享”“经验抱团”模式,通过小院座谈、田间实操、地头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退役军人学习掌握农业创新科技知识,培育致富带头人。

清晨的马头镇河滩村,稻田里已是一片繁忙。26岁的王洪伟熟练地操作着插秧机,一行行嫩绿的秧苗在身后整齐铺开。“我是这里送出去又接回来的兵,能在家乡找到方向,多亏了镇里的‘见习岗’政策。”

2016年,王洪伟从马头镇入伍。退役后,他通过了马头镇“退役军人过渡就业见习岗”的面试和考察,进入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

当地“军创小院”会定期组织老兵新农人参加座谈会。在这里,王洪伟听到了双闸村党总支书记黄凯创办村办企业做豆皮的故事;了解了马头镇利民村党总支书记顾磊如何成立合作社的过程;感受到了张楠、李兵兵、刘跃等退役军人的拼劲……耳濡目染间,王洪伟也找到了投身乡村振兴的发力点:钻研无人机操作技术,负责农机调度管理,承接起周边农业企业的育秧、植保、种植和收割等社会化服务订单。

“这里不仅是交流平台,更是创新孵化器,‘排头兵’们的思维碰撞能迸发出火花。”马头镇人武部部长朱友伟表示,2024年起,为加强基干民兵、村支两委队伍建设,化解退役军人返乡至稳定就业期间的“空档期”,马头镇升级“见习岗”政策:薪资参照村组干部三级岗标准;能力突出者可担任民兵副营长、老兵调解员、基层网格员等;对取得村干部资格认证人员,由村支两委重点培养,为基层储备后备力量。

除了“军创小院”平台搭建,淮阴区还与中天钢铁、正大集团、迈尔汽车等24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这是第二步。

记者从淮阴区了解到,为体系化推动军地两用人才高质量发展,淮阴区着重构建了退役军人创业生态圈,合作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定制课程,参训学员考核合格后直接上岗。截至2025年,全区共开展“老兵新农人”三期、“中天班”“迈尔班”等特色培训2期,参训退役军人就业率达98%。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今在淮阴区,退役军人创业已非零星的个体行为,而是一场由政府有力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全民行动”。从深耕田畴的“新农人”到驰骋数字经济的“弄潮儿”,从推动产业兴旺的乡村“生力军”到维护和谐稳定的基层治理“稳定器”,当地退役军人正以创业之名,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强军答卷。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返回顶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热线网 赣ICP备20250555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