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日,在南安市九都镇新峰村大湖山脚下,一场由无人机主导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行动,正以“空中解法”诠释着“两山”理念的时代内涵,更成为低空经济赋能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钹钹 王柏峰 通讯员 黄钊伟 傅云龙 黄敏珊 文/图
投放绿化物资 废弃矿山重获生机
初秋的上午,南安九都镇新峰村大湖山脚下一派忙碌。5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2人专注地操控着无人机,3人则忙着将土壤、绿化苗打包成袋——这座废弃20余年的矿山,正借助无人机的“翅膀”重获生机。
无人机运输土壤和绿化苗
“12点开始运输,一趟往返仅5分钟。”操控无人机的技术员介绍,一台无人机运载力超75公斤,一次可装5袋材料,飞行约800米后可精准到达指定点位,再自动脱钩投放。6个多小时里,200多袋绿化物资被稳稳送达修复区。
这场高效作业的背后,是对“两山”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践行。九都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矿山自20世纪90年代开采废弃后,7.365亩的废弃面积经自然修复与前期人工种树,仅剩1亩多待修复。若按传统方式机械开路,需破坏4000多平方米森林,生态代价巨大;而且人力运输在坑洼土路上往返一趟就要4个小时,既危险又低效。无人机的加入,让生态修复在避免“二次破坏”的前提下加速推进,正是“绿水青山”保护与修复的鲜活实践。
带来“空中解法” 打破矿山修复瓶颈
“没无人机,这片陡峭石头区根本修不了。”新峰村党支书、村主任黄仲州一语道出了传统修复的困境。
他介绍,这座矿山废弃后,村里曾炸断上山道路,修复只能绕道生态防护林小路——狭窄的路径容不下矿车、挖土机,单程步行需2小时,全靠人工运输,成本高到“工资翻倍”。“村里2018年至今投入5万多元,虽修复了大部分面积,但剩余的陡峭石坡成了‘硬骨头’,人难上下,土壤覆盖后易被雨水冲刷,植被难以存活。”
低空经济的发展为破局提供了钥匙。据了解,九都镇正抢抓低空经济机遇,规划打造“九都全域航空飞行营地”,覆盖含新峰村在内的十个村庄。有了使用无人机的资源和经验,此次修复中,无人机吊着预植葛藤等耐旱爬藤植物的土袋,精准投放至石坡凹点,既解决了土壤留存难题,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被成活率。“若另开山路至少要多花10万元,费时费力也费钱,无人机仅用9000元半天就搞定,还避免了生态破坏。”黄仲州感叹,低空经济让“生态保护”与“成本控制”不再矛盾。
布局低空经济 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过段时间,葛藤、蟛蜞菊就能借着雨水生长,矿山很快能绿起来!”村民们满怀期待。
这片废弃矿山有望很快绿起来
这场修复,更是九都镇探索低空经济赋能生态治理的缩影。近年来,九都镇不仅用无人机修复矿山,更在全域布局低空经济:引进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建设智慧型航空飞行营地,拓展多元低空飞行应用场景。这种“生态治理+低空经济”的模式,既守住了 “绿水青山”,又激活了“金山银山”的转化潜力。
九都镇以无人机为笔,在废弃矿山上勾勒出生态与科技共生的图景。这场实践证明,低空经济正成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脉络,为更多地区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空中方案”。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热线网 赣ICP备2025055577号-1